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湖南湘阴县人,出生时取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为范锐,字旭东。他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范旭东的成长经历:
范旭东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其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范旭东六岁丧父,随母亲谢氏和兄长范源濂迁往长沙定居。
戊戌变法失败后,身为维新派的范源濂被清政府通缉,范旭东也被迫逃亡。后东渡日本。
1900年到1910年间,范旭东留学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薛冰,<化工先导范旭东>和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1910年从帝国大学毕业,并留校担任专科助教。同年,他与在东京留学的湖南同乡许馥结婚。
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
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专科助教。
1911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但由于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两个月后辞去了工作。不久,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收获很大。
回国后,历尽艰辛,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1945年10月4日下午三点范旭东去世。
资料中记载,他的事业伙伴侯德榜的反应是“悲恸三日,足不出户”。追悼会之后,永利首席协理、天津和南京两处分厂厂长侯德榜恳辞总经理的职位,后因为民心所向履职。
1948年,永利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永利公司的所有资产平均分作11份,其中一份的五分之一赠送给范氏遗孀作为抚恤金,这些股息能够保障范氏后人生活无忧,就是林红所说的“物质上的帮助”。
南京化工(前身是永利南京钅亚厂)的退休职工张定国曾经就此采访过很多当年的老职工和侯德榜的秘书,他分析说,两个人合作成功首先是因为两人大目标一致:振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侯德榜和范旭东都是留洋学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他们对于技术的推崇、爱国心和抱负是一致的。
后人的生活和回忆
事实上,林红从来也没有见过外祖父范旭东。早在她出生的三年前,范旭东已经去世。那时候,林红的母亲、范旭东的长女范果恒还在美国学习音乐,没有能够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林红对于外祖父的了解,都是从外婆和母亲那里听来的故事:“外祖父是个很严肃的人,家里的书房和实验室都是不准孩子进去的,吃饭的时候也不准讲话。”
在范果恒的回忆中,即使在父亲生意顺利的天津时期,家里的生活也还是比较拘谨的。那时候家里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是从父亲的老家湖南乡下运来,因为这样比在北京、天津购粮要便宜多了。两个女儿出生以后,父亲的收入经常不够养家,就靠母亲的一些陪嫁首饰帮补家计。事实上,范旭东当年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永利公司的经营上,至于家庭,则完全由妻子一手打理。林红回忆说:“外婆总是把头发剪得比我还短,然后全部往后梳起来,看起来干干净净的。她的脚也是缠过不久就放掉的。”
范旭东的历史评价
重化工和精细化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重要性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食 盐是无机化工的重要基础原料,但是在清末民初,想用盐做原料和异想天开差不多。
范旭东想干盐业,做中国人自己的精盐,但是缺钱,虽然袁世凯的向五国银行财团善后大借款里面有四分之一多的名义是用来办盐务的,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有用到这上面。这笔借款是1913年借的,预定还款期限是1960年还清,抵押是关税和盐税。经历重重困境,范旭东的企业成为 中国最大的精盐制造企业,并在青岛对日本大量出口,和创业之初相比,资产增值近百倍。